「低碳轉型的永續發展」研討會:飛越綠色貿易壁壘,邁向永續未來!

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環境破壞帶來的嚴峻挑戰,全球提出的永續願景,已藉由制度實際落實於經貿領域。1990年代起,各大洲紛紛頒布永續相關法規,並自2000年起大量湧現攸關ESG規範與揭露要求的政策,其中針對商業發展的限制性規範,已為國際貿易豎立起「綠色貿易壁壘」的高牆;有鑑於此,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今(7)日於楠梓科技產業園區舉辦「低碳轉型的永續發展」研討會,旨在導引綠色金融資源,支持企業雙軸轉型、提升ESG經營表現,最終形塑永續經濟模式,助力產業接軌國際,布局全球市場。此次研討會立基於企業誠信,強調新時代所需之專業人才進用與培育,及軟、硬體設備的數位、低碳雙升級,協助翻轉組織文化,為企業提供迎戰經貿變局的實質策略與支持資源,以實現「永續新臺灣」之願景。
園管局局長楊伯耕表示,本活動是系列活動第3場次,特選址於六○年代代表性建築—莊敬堂,有園區締造經濟奇蹟之精神象徵及歷史意義,而本次活動主為借重產業界、金融界、法律界等專家講座之分享,提供與會來賓低碳轉型的跨領域知識及資訊,以因應國內外碳有價制度;同時,經濟部針對輔導中小企業低碳轉型,投入了相當資源,並於「HR(人力資源)」部分予以著重,期待由人才引領企業,實施企業的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副處長施宜君表示,控制全球暖化,應公私協力為之;金管會通過跨部會討論,提出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作為金融業者及企業的遵循標準,該指引將於未來擴大範圍、細緻化內容,並預計於年底提出轉型計畫相關參考指引,以降低產業及金融機構間之溝通成本,期待通過金融機構以金融及資金,支持並引導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等四大轉型,循序形塑綠色經濟。
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許副理事長正雲表示,臺灣企業自主回收再利用事業廢棄物,是循環經濟之實例;政府並始終照顧企業,在永續進程中積極溝通,嘗試減輕企業面對碳費及出口成本增加的負擔,協助企業永續經營,以符合視節能減碳及淨零碳排之趨勢,共同珍惜臺灣這塊土地;同時並為本次活動提供相關資訊,協助解決企業問題,表示感謝。
此次研討會利用企業服務廉政平臺的機制,匯聚了產業界、金融界、司法界的標竿企業及專家學者,包括日月光半導體製造公司、國泰世華銀行、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橋頭地方法院、中華系統整合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台灣德國北德技術監護顧問有限公司(TUV NORD)及全國律師聯合會數位經濟及金融科技委員會等,就促進企業永續、提升產業韌性,及競逐國際市場等議題,進行深度討論。
研討會透過日月光公司的典範分享,指出企業面對碳有價時代及ESG誠信經營表現的嚴格要求下,運用綠領人才、新興科技及吹哨保護機制,改進並翻轉組織文化及營運思維,協助提升企業韌性、因應氣候風險,是企業成功低碳轉型、永續經營的重要因素。
而企業實踐低碳轉型的所需資金,則可仰賴金融機構的援助;國泰世華銀行針對綠色金融的運作模式,進行深入淺出地分享,並說明金融機構為控管其所具氣候風險,格外留意投融資對象的整體經營狀況,使企業理解應如何取得持續性綠色金融資源,進而收穫轉型的碩果。
在減碳成果尚未突破以前,政府創立有國內市場的碳權交易制度,協助企業穩步低碳化。臺灣碳權交易所運用案例解析碳權交易制度,並說明購買碳權與漂綠之間的關係,以避免企業落入漂綠風險,促進企業進行實質減碳。
由於漂綠行為影響層面甚廣、程度甚深,已受國際關注許久,並紛立專法加以防制。我國司法界也已開始留意,臺灣橋頭地方法院針對漂綠行為加以研究,並就當前已受國際關注之碳交易犯罪樣態進行論述,其中包含:碳信用詐欺、碳權竊盜、龐式騙局及洗錢。
誠信的商業行為是企業穩步經營的力量,而數位技術的進步,則可提升經營的效能,甚可協助企業接軌國際市場。中華系統整合運用數位技術整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複雜制度於系統平台,即為數位升級驅動低碳轉型的實例。
會後,園管局局長楊伯耕主持「永續發展與誠信治理」綜合座談,由台灣德國北德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全國律師聯合會數位經濟及金融科技委員會、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及金管會,分由驗證機構、法律界及金融界之角度,分析企業調整並維持良好體質,誠信揭露其商業狀況,進而獲取金融機構信賴及查驗機構國際認證的重要性,為企業提供了攸關永續經營及全球布局的多元觀點與豐富建言。
建立智慧、安全、永續的園區,是園管局不變的宗旨;通過系列活動的辦理,除意為提供與會企業實質知識與資源外,更希望為臺灣的永續發展注入新動力;期待透過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的共同努力,促成企業、園區及經濟的永續循環,使臺灣迎向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