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

海洋放流系統簡介 臨海污水處理廠簡介 林園污水處理廠簡介 大發污水處理廠簡介

海洋放流系統簡介

海洋放流系統示意圖

大發林園臨海產業園區用戶排水,經過大發林園臨海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後,經過放流水排放站透過臨海廠海洋放流站排放到高雄海域

  1. 大發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匯集區內用戶排放之廢(污)水處理後,經由污水管線輸送至林園放流水排放站。
  2. 林園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匯集區內用戶排放之廢(污)水處理後,包含大發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放水,經由污水管線輸送至臨海廠海洋放流站。
  3. 臨海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匯集區內用戶排放之廢(污)水處理後,亦排放至臨海廠海洋放流站。
  4. 臨海廠海洋放流站匯集臨海、林園、大發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之放流水及中油公司搭排之放流水再排放至高雄海域。
污水排放量
排放源 臨海廠 林園廠 大發廠 中油公司 海放管合計
日排放量(CMD) 23,000 37,875 15,000 7,000 82,875
污水排放標準
項目 COD(mg/L) SS(mg/L)
海放水質 58 29
海放標準 300 150
海洋放流管線系統(附屬設備:海域監測、海上警示浮筒、混凝土沉塊、鍊條)
路段 大發段(台21線) 林園段(台17線) 臨海段
起迄 大發→林園 林園→臨海 臨海→外海
長度(M) 10,000 8,500 3,300
管徑(mm) 800 1,000 1,500
材質 鋼筋混凝土管 鋼筋混凝土管 鑄鐵管
設置日期 68年 64年 70年
使用年限 24 24 50
汰換日期 88年

臨海污水處理廠簡介

臨海產業園區污水廠面積(含市政府用地)約18 公頃。 設立之初採簡單初級處理,於民國79年進行第一期污水廠改善工程為二級處理 ,民國87年進行第二期改善工程為三級處理。 排水區域包括仁愛段產業園區、臨廣加工出口區、四期產業園區共計1556公頃。

處理方式:

  1. 生物處理
  2. 活性污泥延長曝氣法
  3. 三級處理
  4. 海洋放流

污水廠運作現況

污水處理設計流程圖

汙水處理流程圖

污水處理系統:

臨海產業園區納管廠商所排放廢污水經污水管線收集後匯流至臨海污水廠:

  1. 進流抽水站:藉有進流抽水站螺紋抽水機提高進流水位,供應後續處理單元所需之位能,廢污水經機械攔污柵去除大型固體物後,流至曝氣沉砂除油池。
  2. 曝氣沉砂除油池:以汽泡去除進流水中較重砂礫及表面浮油,較小有機懸浮物則隨廢污水流至調和池。
  3. 調和池:藉由曝氣混合設備將污水均勻攪拌,並調節進流水量及水質,提供後續處理單元穩定且平均之負荷。在將廢污水以定量馬達抽送至初步沉澱池。
  4. 初步沉澱池:將污水中大顆粒之懸浮固體物膠凝沉澱,利用刮泥機將污泥集中至污泥斗再抽至污泥單元處理,上澄液以重力流方式進入曝氣池。
  5. 曝氣池:曝氣池主要藉鼓風機提供足夠的氧氣在槽內充分曝氣,利用活性污泥的新陳代謝作用,分解廢水中溶存之有機物及懸浮物質。廢污水再流至二沉池。
  6. 二次沉澱池:主要將廢水固液分離,上層廢水排至後續單位再處理,下層污泥部分廢棄,部分迴流至曝氣池,以保持其活性污泥的濃度。其上澄液流至三次沉澱池。
  7. 三次沉澱池:為確保排放水質,故再行化學處理,減少水中之溶解性有機物。再流至砂濾池。
  8. 砂濾池:為確保最終排放水質,去除水中懸浮固體物,放流至承受水體。
  9. 污泥處理系統:

  10. 污泥重力濃縮池:將所有廢棄污泥重力濃密沉降後,污泥排入厭氧消化槽,上澄液再送回處理系統處理。
  11. 厭氧消化槽:是微生物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進行生物降解的一系列過程,再排放至污泥脫水機或污泥曬乾床。
  12. 污泥脫水機:將廢棄污泥以機械強制脫水至接近固體物形態,以利最終處置。
  13. 污泥乾燥床:為台灣中南部污水處理廠常用脫水方法。本廠各處理各單元的浮渣及廢棄污泥皆送到本單元曝曬。
污水廠簡介
處理系統 處理方式 設計量(CMD) 處理量(CMD) 抽水站數目 污水管長度
三級處理 活性污泥 30,000 23,000 5 33,000

污水廠簡介

  1. 服務面積(公頃): 1556
  2. 納管家數(率): 384(95%)
  3. 總去除率: COD:75%;SS:90%
  4. 進流水質: COD:214mg/L;SS:103mg/L
  5. 放流水質: COD:54mg/L;SS:10mg/L
  6. 用戶總查驗數: 1867
  7. 夜間稽查數: 266
  8. 用戶違規數: 13
  9. 環保局稽查數: 206
  10. 罰單數: 0

林園污水處理廠簡介

林園產業園區污水廠面積約 2 公頃。
設立之初採簡單初級處理,於民國86年另地進行擴建改善改善工程為初級處理,以陸域放流水標準為用戶進廠限值。
為一石化專業區,排水區域388公頃。
88年更新林園至大發廠污水輸送管線。

處理方式:

  1. 混凝沉澱
  2. 海洋放流

污水廠運作現況

污水處理設計流程圖

本產業園區所有廢(污)水均進入調和池經攪拌機調勻水質後並依調和池內之水質監測設備COD、SS、PH之數值控制下述活動閘門啟閉,水質正常時,自動開啟進水滑動閘門和自動關閉進水滑動閘門廢水流入調和池經調和池與放流抽水站聯絡管線流入放流抽水站濕井由放流抽水站加壓輸送至臨海污水廠海洋放流抽水站

本產業園區所有廢(污)水均進入調和池〈一〉,經攪拌機調勻水質後,由溢流入連結渠,並依調和池〈一〉內之水質監測設備COD、SS、PH之數值控制下述活動閘門啟閉,以決定調勻後廢水去向。

水質正常時,自動開啟進水滑動閘門〈GD-101〉和自動關閉進水滑動閘門〈GD-102~104〉,廢水流入調和池〈二〉,經調和池〈二〉與放流抽水站聯絡管線流入放流抽水站濕井,由放流抽水站加壓輸送至臨海污水廠海洋放流抽水站。

當水質異常時,自動關閉進水滑動閘門〈GD-101〉和自動開啟進水滑動閘門〈GD-102~104〉,廢水流入調和池〈三〉~〈五〉,由定量抽水站抽送廢水至混凝沉澱池處理,經加藥、快混、膠羽、沉澱後澄清水溢流回調和池〈一〉,沉澱後污泥抽送至曬乾床,曬乾後依廢棄物清理法委託合法業者運棄。

前述經調勻及處理後廢水經由調和池〈二〉導入放流抽水站,再會合大發污水廠廢水,由放流抽水機加壓抽送至臨海污水廠海放站行海洋放流。

實際操作流程:

  1. 所有廢水進入調和池(一),池內裝設攪拌機,以調勻水質,並於出口端設置水質監測設備,由監測數值控制後面活動閘門啟閉,以決定廢水流向。
  2. 當水質正常時,廢水即流入調和池(二),由放流抽水站輸送至臨海廠海洋放流站進行海洋放流。
  3. 後段設備並無實際操作,故無污泥產生。

大發污水處理廠簡介

高雄聯合污水處理廠大發廠(以下簡稱本廠)位於產業園區南側,於民國69年本廠設施及污水收集管線相繼完成,產業園區內下水道系統係採雨、污水分流制,污水管線全長約23公里,其收集輸送方式主要為重力式,惟因全區地形平坦,另設置有揚水站。民國82年10月第一期改善工程完工,增設延長曝氣活性污泥法二級處理單元,平均日處理量為10,000CMD。為因應87年放流水排放標準,本廠進行處理容量提升,於89年8月完成第二期擴建,並採三級處理方式,平均設計處理水量增加為 20,000 CMD;最大處理量30,000CMD。

產業別與廢水量統計

目前大發產業園區廠商家數594家,主要產業為基本金屬製造工業(132家)、金屬製品製造業(84家)及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51家)為主,如下圖所示。廢水實際納入本廠者共539家(歇業28家、未建廠3家、尚未納管4家;另部份廠商為一址多廠或共用一排放口)。其中以化學材料製造業廢水量佔約58.9%最高,其次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17.8%,如圖所示。

污水處理廠運作現況

污水處理廠運作流程圖-污水處理流程抽水站及曝沉池 調和池 快混池 膠凝池 初沉池 曝氣池 二沉池 快混池 膠凝池 三沉池 排放至海水 污泥流程-一濃池 好氧消化池 二濃池 污泥曬乾床 污泥儲倉

污水處理系統:

本產業園區所有廢(污)水均由污水下水道系通納入大發污水處理廠進流抽水站及曝氣沉砂池篩除浮油及砂礫。再以溢流方式至調和池作為綜合廢水調理,再經由泵浦抽除至快混池、膠羽池、初沉池作固液分離沉澱較大膠羽後溢流至曝氣池作用為提升溶氧使得活性污泥新陳代謝作用分解水中有機物,再經由溢流方式至二沉池處理單元作用為固溢分離上層液再以溢流方式至快(慢)混池及三沉池作為添加液鹼促使細小膠羽形成凝結成型增加成降效率。固液分離後流入回收用水加壓站,部分處理後之廢水回收做為消泡用水,最終在經由PA抽水站進入海洋放流管線放流。

污泥系統:

  1. 初沉池與二成池底部污泥使用污泥泵浦抽送至一濃池,作為污泥濃縮後排入好養消化池進行曝氣好氧減量處理後再排入二濃池作固溢分離,底部污泥再使用脫水機壓縮成泥餅。
  2. 三沉池底部污泥與二濃池濃縮污泥可經由污泥泵浦抽送至曬乾床曝曬去除水分後,再經由污泥打包作業堆置於污泥儲倉。
  • 地址: 高雄市小港區鳳北路4號
  • 本網站支援Edge、Firefox及Chrome,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x8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