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

大社污水處理廠設置延革

為服務廠商,協助解決污水處理困擾,工業區內聯合污水處理廠於民國6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以傳統活性污泥法處理石化廢水,日處理水量為13,000立方公尺。民國78年為符合82年環保標準,擴建完成第二期工程,日處理水量增為15,000立方公尺,及至民國83年,因進廠處理水量已超過既有系統處理上限,致污水廠操作不穩定,且因應即將實施之國家『87年』河川放流水標準,爰由工業區廠商聯誼會出資興建第三期工程,日處理水量增為22,600立方公尺。

服務中心轄有環保組,負責操作營運三級污水處理廠,採用PACT WAR流程,為國內首套引進之處理系統。廢污水於污水處理廠內經初級處理、PACT系統處理、砂濾處理後放流大社海放加壓站或排放楠梓溪,最後流至最終承受水體(大海),而污泥則收集經污泥消化池濃縮,再經污泥脫水機脫水或污泥曬乾床處理後,交由合格廢棄物清理廠商清運至合法之掩埋場。

為配合政府公辦民營政策,本中心污水處理廠率先成為全國首批污水處理廠民營化示範廠之一,於91年2月正式移交民營機構操作營運,並由服務中心負責監督管理。

大社污水處理廠流程圖

大社污水處理廠流程圖

處理方法與流程

處理方法:

大社污水處理廠目前最先進的廢水處理法「活性碳活性污泥法」,採用PACT WAR流程並在最後段加入砂濾單元。“PACT”為“Powder Activated Carbon Treatment”之簡稱,為在傳統標準活性污泥系統中加入活性碳粉,讓活性污泥生長在粉末狀活性碳基質上,利用活性碳強大的吸附能力,先將污染物吸附在活性碳中,給予生物污泥與有機污染物更長的接觸時間,達到生物分解難分解有機物的目標,提升廢水處理效能。此係一同時兼具生物污泥生物分解,以及活性碳吸附去除難生物有機毒性污染物等兩種功能的廢水處理技術。

處理流程

大社石化工業區區內各廠廢水經由污水下水道收集管線,直接逕流進入原污水站經巴歇爾流量計後,進入調勻池調和以維持廢水水質之穩定,再排入初沈池作初步沈澱以去除原水中易沈降之物質,匯流進入曝氣池藉由生物及活性碳吸附作用,去除水中難分解物質,最後藉終沈池澄清及壓密將水及污泥分離再經砂濾作最終篩除以符合國家放流水標準,再予放流至河川或經輸送管線排入大海。終沈池污泥部份排至活性碳再生區經再生處理後送回PACT處理系統,灰泥及初沈池污泥則藉由曬乾床或脫水機脫水後,委由合格清除機構予以廢棄清除至合格掩埋場掩埋。

大社污水處理廠

大社污水處理廠

海放計畫

本中心海洋放流管於民國七十二年完成埋設陸上管線,民國七十八年二月正式運轉操作。為配合政府整治嚴重污染後勁溪之而將台塑仁武廠、大社工業區、中油高雄廠及楠梓加工區等四大排放源之廢水匯集後再放流外海。目的在降低事業廢水對環境生態之衝擊,並藉由海洋之龐大涵容能力,消除污染之影響,以維護國家自然資源。

本中心海洋放流設計排放量為 84,000 CMD,目前排放量約為43,000 ~ 50,000 CMD左右,陸上管線全長14.1公里,管徑為ψ500㎜∼900㎜;海上管線總長為5.1公里水深19.5公尺,管徑為ψ1,500㎜,除設置陰極防蝕系統,以防止管線受海水鹽分侵蝕外,且於放流口設置浮標警示燈,以維護管線及船隻作業安全。

海洋放流中心

海洋放流中心

產業別 石化業 石化業 石化業 綜合業
納管廠商 台塑仁武廠 仁大下水道營運中心 中油高雄廠 楠梓加工區

加壓系統流程

加壓系統流程圖

加壓系統流程圖

各加壓站功能

  • 大社加壓站—收集大社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及台塑仁武廠共2家之放流水,經500mmøHDPE加壓至楠梓加壓站。 
  • 楠梓加壓站—收集中油高雄煉油廠及大社加壓站(大社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及台塑仁武廠) 共3家之放流水,經700mmøPCCP加壓至加工區揚水站。 
  • 加工區揚水站—收集楠梓加工區及楠梓加壓站(中油高雄煉油廠、大社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及台塑仁武廠)共4家之放流水,經900mmøPCCP加壓至蚵仔寮放流站。
  • 蚵仔寮放流站—收集楠梓加工區、中油高雄煉油廠、大社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及台塑仁武廠等共4家之放流水,經1500mmø將放流水加壓至離岸5.1公里處海洋放流。
  • 地址:高雄市大社區經建路6號
  • 本網站支援Edge、Firefox及Chrome,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x800以上